便也顾不上镇国公府一家立即道:“快让厨房准备着好酒好饭。”</br></br> 朱氏闻音知意,“家中还有事情呢,今日就不先扰王妃的精神了。”</br></br> 齐王妃点头,亲自送她们出去,“下回咱们再说话。”</br></br> 但在马车等了好一会儿,却还是没有看见姜三的踪影。朱氏皱眉,“叫人去齐王府里再催一催。”</br></br> 不一会儿,姜三少爷的小厮过来了,道:“来了好几个贵人,正好三少爷在,魏王世子跟咱们少爷相识,听闻他开年要去户部做从事郎,便说要问他几番学问,这会儿还在说话呢。”</br></br> 朱氏顿时又欢喜又愁。</br></br> 魏王和齐王并不和睦,他的儿子在齐王府这般跟璋儿说话,齐王怕是会不高兴。</br></br> 她便道:“那咱们先回去,留下他的马车来。”</br></br> 姜慧却担心哥哥惹出事情,朱氏:“你三哥哥在外头还是很拎得让的。”</br></br> 姜三回来的时候也很得意,“魏王世子问话,我可是全部都答上来了,但是恭恭敬敬的,并不敢热情,我走的时候,齐王和世子看我的眼神极为欣赏,皇太孙殿下也很满意。”</br></br> 四老爷听闻此事早就在家中等着,等听完姜三的话不仅没松口气还更紧张了,“真是如此?别是你自己空想的吧!”</br></br> 他是真害怕这个侄儿的嘴巴,更害怕他的脑子!</br></br> 姜三少爷:“四叔!”</br></br> 他气得很,“世子爷还约我去马场呢!”</br></br> 齐王世子喜欢练武,经常去马场骑马射箭比刀。</br></br> 四老爷沉默了——是吗?</br></br> 齐王府最近这样缺人吗?</br></br> 继而怀疑自己:难道他比小三儿还不值得重用?</br></br> 姜三却总算是舒爽了,这些日子的闷气一扫而空,且忍不住又得意了一番,“那日不仅齐王世子会去,皇太孙和魏王世子,宁王世子等几位殿下都会去。”</br></br> 这般人的宴席他都能去,让他觉得自己算是熬出头了。</br></br> 朱氏心中高兴,这是给家里长脸的事情,四老爷却担心,“你到时候更要谨慎小心,别出风头。”</br></br> 姜三点头,“听闻这次还要比刀,我到时候要带一把好刀过去。”</br></br> 陛下年轻的时候是上过战场的,最喜欢用的就是刀了。上有喜好,下有奉承,洛阳会刀的学子可不少。</br></br> 四老爷不免又叮嘱了他几句,见他神色不高兴了才闭嘴。</br></br> 姜姝倒是不知道此事,朱氏等人没有跟她说过,她便没有打听。平平静静的过完元宵,二十那日,她应邀去祝家做客了。</br></br> 朱氏心思浅,笑得很艰难,送她走时不情不愿。</br></br> 慧慧不免安慰道:“今日去祝姑娘家,但后日去寿老夫人家。只去了一次祝家,却去了三次寿家。”</br></br> 知母莫如女,朱氏总算高兴了些,而后欢喜道:“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。”</br></br> 儿子得了齐王世子的赏识,女儿得了寿老夫人的青睐,真是双喜临门。回到府里去,倒是看着乖巧懂事小女儿发愁:姜姝的婚事或许不用愁了,等到时候她上门去亲自求求寿老夫人,有她保媒,想来是差不了的。</br></br> 慧慧的却还要谋划。</br></br> 她定然要让慧慧嫁个高门才行,姊妹两个哪里好差太多呢?</br></br> 第122章</br></br> 朱氏:“我知道的,你瞧,我不是一句话都没有说嘛!”</br></br> 姜慧也站起来要走,“你该说说三哥哥的!”</br></br> 朱氏:“知道了知道了,你小小年岁,怎么话倒是越来越多。”</br></br> 姜慧撇嘴,抬腿就走。</br></br> 朱氏追出去叫人给她打伞,“又下雪了,今年雪就没停过!”</br></br> ……</br></br> 雪夜里,姜姝让赵mama为她点了一盏灯。她坐在书桌前,慢吞吞研墨,本是要将老和尚的画像画出来的。</br></br> 若老和尚的身份有异,这无疑是最简单的办法。但她不敢画。</br></br> 至少现在敌情未明,她不敢画出来。</br></br> 只是到底将老和尚跟自己被困淮陵联系了起来。</br></br> 她静静的坐了一会儿,突然站起来,将挂在柱子上的戒刀取下来仔细看,却没有看见什么不同之处。她拿着戒刀在手里慢慢比划了几下,回忆老和尚教自己的刀法,也觉得没什么过人之处。</br></br> 老和尚说,行走江湖,花架子要不得,练刀,主要是要快。所以,她从小就被哄着去削萝卜。他则在灶台前叫嚣,“姜姝,快点,再削快点,油都冒烟了!”</br></br> 姜姝以前便觉得,老和尚让她学刀的初衷不过是让她多做些活,并无其他的意思。</br></br> 她将戒刀放在身边,没再死倔着在这上面找不同,而是又继续在纸上推演。</br></br> 她想,若是跟老和尚有关,便不是宋知味和那位不知名的妇人在背后杀人了,而是可能牵扯到了朝堂两字。</br></br> 朝堂啊……她上辈子从未去注意过,她的精力都在宋国公府一亩三分地了。</br></br> 她深吸一口气,再摒去浊气,笔下一动,在纸上写下了邬庆川三个字。</br></br> 这三个字她至少是熟悉的。</br></br> 自从她知晓邬庆川这个人的时候,他的名声就很好,别人提起他来的时候,总是称赞的。</br></br> 那是谁在她面前称赞过他呢?</br></br> 宋知味肯定是没有的。他从不在她面前说朝堂的事情。</br></br> 姜姝努力回忆往昔,而后在一众人名里,写下了博远侯府四个字。</br></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