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章 忽必烈等于刘必烈!大军北伐!
第140章 忽必烈等于刘必烈!大军北伐!
待得朱应从营帐内离开,脸上挂着笑容,显然是与朱棣一番交谈后,达成了合作意向,二人相谈甚欢。
此番朱应的酒楼能够在北平府顺利开设,无疑将再次为朱应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,这对他而言,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。
“王爷。”姚广孝轻声开口,带着几分洞悉世事的透彻,看向朱棣,缓缓说道:“这,或许就是王爷答应引荐朱应的另一个目的吧。”
“朱应酒坊的酒水堪称天下一绝。昔日沈家得到其酒水供应,借此赚取了无数钱财。”
“此番能够与他合作,无疑是开辟了一条稳赚不赔的商路。”朱棣双眼中透露出对这一合作前景的看好。
“既被你推着走上了这一条路,那就很难有回头路了,本王必须抓住一切的机会。”
紧随着。
朱棣又缓缓说道,声音低沉却坚定,野心,毫无掩饰。。
说完。
他微微抬头,目光望向营帐外,看着应天方向,,那里似乎才是他最终的归属。
“这朱应是一个聪明人。”
姚广孝微微皱眉,似乎在思考朱应的心思。沉声道:“他知道避嫌,更知道不能与王爷牵扯太深。”
“也正因为他是聪明人,则更好。”
“所以本王才会提出供酒而不合作开设酒楼。”
“如若他不是聪明人,那本王也不会与他合作。”
朱棣双手背在身后,在对朱应的这一做法表示理解,同时脸色的笑容里既有对朱应的认可,也有对自身眼光的自信。
“朱应命数奇特,已经打破了命定常理。”姚广孝沉声道,脸上挂着一抹感慨:“真实年龄仅十七岁却已经取得了如此成就,世间罕见。”
似乎对朱应的年纪与成就形成的巨大反差感到惊叹。
“本王,不信命定。”朱棣抬起头,沉声道,眼中带着一种斗到底的气势,仿佛在向命运发出挑战。
又或许在暗指皇位!
………
目光回转!
朱应营帐内。
“这一份信尽快传给林伯,让林伯自行决定。”朱应坐在案几前,手中握着笔,快速地书写着书信,一边写一边对刘磊说道。
写完信,朱应又拿起书信仔细地看了一遍,确认无误后,小心地装入信封,然后对着刘磊一递:“商定好了后,北平府的商路也可打开了。”
“没想到燕王叫将军去竟然是为了合伙做生意。”刘磊恭敬地伸出双手,接过书信,收入怀中,同时感慨地说道,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,似乎对燕王与朱应的合作感到意外。
“北平府,这可是一个好地方。”朱应笑了一声,仿佛看到了北平府商路带来的巨大商机。
“的确。”
‘北平府比大宁府更为富饶。’刘磊赞同说道。
“不过。”
“燕王朱棣。”
朱应沉声说着,神情却是变得严肃起来:“可不是什么简单之辈。”
虽然合作。
但朱应透出对朱棣的警惕,虽然目前看来,两人还能够合作赚钱,但未来若是出了什么情况,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。
“将军。”刘磊想到了什么,微微凑近朱应,压低声音说道:“还有一事。”
然后,刘磊小心翼翼地从袖口里拿出了一封密信来。
“黑卫传讯。”
刘磊举起密信,恭敬地禀告道:“第一批黑卫三百余人已经进入了北平府,并且已经找到了沈家商路运送,出手截获了沈家价值几千两的一批货物,押送货物的沈家之人全部斩杀。”
刘磊声音透出冷意,仿佛在陈述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
闻言!
朱应脸上露出了一抹冷笑,充斥杀意。
对于沈家,他早已将其视为不死不休的仇敌,在他心中,沈家的一切都无需有任何留情。
“传令黑卫。”朱应冷冷地说道:“继续。我要让沈家的生意在北平府做不下去。”
朱应的眼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,如若可以,朱应恨不得立刻将沈家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去。
“等北平府之后,沈家要是想在其他府域继续做生意,黑卫就继续跟上去,杀。”
朱应又一字一句的补充道:“总而言之。沈家的货物,我要了!沈家人的命,我也要了!”
“具体如何去做,我不管,我只要结果。”
朱应眼中透露出一股狠厉之气。
刘磊当即躬身一拜,恭敬地说道:“属下明白。”
……
眨眼间!
五天时间过去!
大宁府,辽东府,所有受朝廷征召,参与北伐的大军都已经齐聚。
三十万主战兵力皆是汇聚在北平府边境之地,营帐连绵不绝,军旗在风中呼呼作响。
营门所在。众将汇聚。
以朱棣为首,李景隆,还有朱应,沐晟等将领整齐地排列在营门等候着。
他们身着战甲,腰佩长剑,神色肃穆。
此刻。
似乎在等待着。
持续了一阵后。
在众将前方,众多亲卫军簇拥着几位将领护持而来。
郭英一马当先,蓝玉与常茂则是在后面一步。
“恭迎大将军。”看到郭英来到,以朱棣为首,众将纷纷向着郭英躬身一拜,动作整齐。
看到了朱棣,郭英也不敢拘礼,当即翻身下马,动作干净利落的走上前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说道:“燕王殿下不必多礼。”
“论礼,应该是我来拜殿下。”
郭英一边说着,一边伸出双手,扶起朱棣。
“大将军。”朱棣一脸严肃地回道:“礼不可废。如今吾乃是北伐军中的将领,可不是北平的燕王。”
朱棣眼中透出对军中规矩的尊重。
见此,郭英也不再多言,目光扫过朱棣身后的众将。
李景隆,他自然是认识的。
当看到了朱应,沐晟时。
郭英立刻面带笑容地说道:“这位想必就是大宁边军指挥使朱应吧。”
“末将朱应,见过大将军。”朱应当即抱拳行礼。
“好。”郭英立刻笑着夸赞了一句:“本将在应天就久闻朱将军之名,如今一见,果然是年轻俊杰。”
一边说着,一边上下打量着朱应,眼中赞赏之意愈发明显。
“大将军过奖了。”朱应笑着回道,脸上笑容礼貌而谦逊。
对于这些奉承夸赞的话,朱应已经习惯了。
几乎那些不熟悉的人一见到了,要是位置高一点的,就是这样一句!
如若位置比朱应低的,那就是久仰大名,要向朱应学习等等话语了。反正就是客套。
虽然是武将,但在朱应看来,能够在如今洪武朝堂上生存下来的,每一个的心眼子都不小。
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摸爬滚打,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、见风使舵的本领。
“沐晟。”郭英目光又落在了沐晟的身上,笑着问道:“吾也有很久没有见过你父亲了,他可好?”
“回大将军。”沐晟一脸正色地回道:“我来北疆时,父亲皆好,此番能够来到北疆参与北伐之事,更是末将之父一力促成,让末将前来北疆征伐学习,他日更好为大明效力。”
“沐英将你送到北疆来是对的。”
郭英笑着说道,微微点头,对沐英的做法表示认可:“虽说云南府周边那些宵小异族扰边不断,但都是一些小型战争,此番吾大明北伐,这才是真正的大战。”
这时!
李景隆开口道:“大将军,既然来了,那也是时候入营议事了。”
“对对对。”郭英也点了点头,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,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。
“蓝将军,常将军。”郭英对着身后喊了一声,声音洪亮。
蓝玉和常茂也是缓步走了过来。看到朱棣后,蓝玉与常茂走上前,十分勉强地行了一个礼,从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可以看得出,他们与朱棣的关系并不是很好。
蓝玉微微撇嘴,眼中闪过一丝不屑,常茂则是翻了个白眼,满脸的不情愿。
而朱棣也是看了两人一眼,不咸不淡地回了一礼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漠。
“看来朱棣与蓝玉他们关系并不是那般融洽啊。”
朱应看到这一幕,心底暗暗想到。
不过,对于蓝玉与常茂,朱应自然也不会给什么好脸色,扫了一眼,懒得理会,微微扭头,将目光投向别处,仿佛这两人根本不存在似的。
而两人也是如此,对朱应同样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。
随后。
在李景隆引路下,众将纷纷向着主营内汇聚而去。
营外,众亲卫手持长枪,身姿挺拔,戒备把守,指挥使之下的将领不得进入。
营内!
郭英居于主位,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威严的神色,眼中透出对此次北伐的坚定。
朱棣,蓝玉坐在了左右首位。然后朱棣身边则是李景隆,朱应,张玉,沐晟;而蓝玉身边则是常茂,还有麾下三个指挥使。
他们按照职位高低依次落座,神色肃穆,等待着军议的开始。
“将地图抬上来。”朱棣大声道,声音在营帐内回荡。
朱能等亲卫立刻行动起来,他们直接抬上来了一个巨大的沙盘地图,放置在了营帐中间。
那地图制作得极为精细,山川河流、城池都呈现在众人眼前。
“大将军。”朱棣指着眼前的沙盘地图说道:“末将镇守北平府以来,虽未曾离开大明与北元真正交锋,但也派遣了不少探子进入了北元探查。”
“有关于北元诸多兵力部署,还有城池,这地图上都有标注。”
朱棣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,详细地介绍着地图上的信息,透出对北平府周边局势的熟悉。
“营内诸将对北元最为了解的莫过于燕王殿下。”
郭英笑着说道,微微点头,对朱棣的能力表示认可:“此番吾大明北伐,还需燕王多多提意见啊。”
“此乃末将职责所在,责无旁贷。”朱棣抱拳回道。
看得出,朱棣在朱元璋诸子之中,的确是仅次于朱标的。
他的能力不俗,更是能屈能伸。此刻军营内,他也没有摆王爷的谱,完全以一个普通将领的身份参与到北伐的筹备之中。
要是其他的皇子王爷,或许真的会摆谱,在军中趾高气扬,难以服众。
“北元,虽已经被赶出了中原。”朱棣站起来,走到沙盘地图前,手指着地图上北元的疆域,冷笑着说道:“但据说北元皇帝可是日日夜夜都觊觎着我华夏的中原大地。”
“在与北平府接壤的北元疆域,北元更是修建了数十座城池,其中最大的一座名为新都,乃是北元的都城所在。”
说着。
朱棣目光划过,透出对北元的不屑。
“此事。”郭英点了点头,说道:“吾倒是有所听闻。”
“北元,虽说是草原游牧族群,但自从入主中原后,倒是迷上了我华夏的城池建造,跑到了草原到处修建城池。”
“所以如今北元也分为多派。”
“一派是主张重新回到昔日他们游牧启帐的方式,而另一派,也就是北元的皇族还有皇帝主张修建城池,继续沿用我华夏礼仪,还有官制,各种都沿袭。”
“所以如今北元看着整体一块,看实则他们内部已经动荡不断了。”
郭英微微摇头,脸上露出一丝冷笑,对北元内部的纷争感到嘲讽。
对此,众将也都是纷纷点了点头。
对于北元,他们的了解也正是如此。
如果严格算起来,那就是北元帝国内分化成了一个守旧派,还有汉化派。
毫无疑问,这汉化派就是忽必烈的后代,也就是北元的正统皇族。
“忽必烈倒是有意思。”朱应听着这些,忍不住笑了起来,露出一丝戏谑的笑容:“难怪后世都调侃他叫做刘必烈。”
“没想到他的后代都被他熏陶了,这可是要立志做一个汉人啊。”
在昔日的大元灭宋之后,忽必烈就入住了中原,那时候那些元朝的皇族,贵族们就劝说忽必烈不要南下,会被汉人影响,但是忽必烈根本不听,然后,就变成了刘必烈了。
而且更为搞笑的是,当忽必烈入主中原后,意识到了昔日他那些同族的危害,甚至还举兵北伐,封狼居胥了!
最终,他深知草原异族之害,杀鸡儆猴,他那些同族被他杀得可叫一个惨烈。
也正是如此,昔日之因,今日之果。
北元如今内部的争端不定,也是当初忽必烈埋下的祸根。
北元强大实尚且可以镇压抚平,但如今北元衰弱,这一切自然都是难以抚平了。
“幸亏历史上出了刘必烈这种人物啊,留下北元内部的隐患才是我华夏之福。”
朱应心底暗暗想到,有着对历史的感慨与对当前局势的思考。
这时候,郭英目光一转,扫视营帐内的众将。
“诸位将军。”郭英大声道,声音中充满了威严与力量:“皇上信任,调动了三十万北伐之军,皆是吾大明之精锐。”
“此番一战,仍为进攻辽东一样,兵分两路。”
“一路,由主将蓝玉与副将常茂统领,二路,由主将朱棣与副将李景隆统领。”
“此番大战启,从何处开始动兵,从何处合兵,诸位将军可畅所欲言。”
说着。
郭英透出对众将的期待,希望他们能够为北伐出谋划策。
蓝玉当即站了出来,带着一种豪迈之气,大声说道:“此番既是我大明主攻,那自然是要士气如虹,迎头对着北元杀去,杀他一个片甲不留。”
“我大明调兵,北元细作必已经收到了消息,相信其边境重镇必有防御,要么,他们就龟缩在了城池内,要么,便是想要以骑兵之力与我大明天军交战。”
“只有可能是这两条路。”
闻言!
营帐内的众将纷纷点头。
蓝玉虽然狂傲,但是统兵征伐是没的说的。
他在战场上的勇猛与智谋,众人有目共睹,对于他的分析,大家都表示认同。
“大将军。”朱棣也站起身来,当即说道:“北元在与我大明接壤的边境一直在掳掠我汉家百姓修筑城池,意图以城池之力阻挡吾大明兵锋。”
“就末将所知,北元在边境修筑了十座边城,城高墙厚,互相拱卫,皆是防备我大明的兵锋。”
“此战,想要攻入北元,必须先行破北元几座边城。”
“末将也愿为先锋,进攻这左边的边城,一一拔除,如此,必可破北元边境防线。”
朱棣眼中也透出坚定的决心,仿佛已经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。
“永昌侯所言极是。”
“燕王殿下也说的不错。”
朱棣刚说完,就有将领附和道。
“想要攻入北元,杀入北元老巢腹地,必须先行将北元的边城全部拔除。此番,末将也愿领兵攻杀。”
“末将也愿意为先锋,杀入北元。”
“末将也愿意……”
其他将领也纷纷点头,表达自己的意愿。
看到蓝玉与朱棣,还有营内诸将皆是请命,郭英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。
他缓步走到了沙盘地图前,仔细地看着地图上北元的十座边城。那十座边城仿佛十颗钉子,钉在了大明与北元的边境上,阻挡着大明军队的前进。
“北元这些城池的名字,倒是针对吾华夏啊。”
郭英扫过这些沙盘的城池,脸上挂起了一抹冷笑。
这些城池,镇汉城,镇夏城,奴汉城……可以说这十座城池全部都是针对大明所为,全部都是针对华夏的各种奴役之意。
看着这些名字,郭英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不屑。
“永昌侯。”郭英扫了一眼后,脸色变得凌厉起来,大声喝道。
“末将在。”蓝玉当即应道,声音洪亮有力,仿佛在向郭英宣誓他的忠诚与决心。
“本将命你率领麾下十五万兵马,从左路直击这所谓镇汉城,周围五座边城,全部拔除。”
……
(本章完)
待得朱应从营帐内离开,脸上挂着笑容,显然是与朱棣一番交谈后,达成了合作意向,二人相谈甚欢。
此番朱应的酒楼能够在北平府顺利开设,无疑将再次为朱应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,这对他而言,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。
“王爷。”姚广孝轻声开口,带着几分洞悉世事的透彻,看向朱棣,缓缓说道:“这,或许就是王爷答应引荐朱应的另一个目的吧。”
“朱应酒坊的酒水堪称天下一绝。昔日沈家得到其酒水供应,借此赚取了无数钱财。”
“此番能够与他合作,无疑是开辟了一条稳赚不赔的商路。”朱棣双眼中透露出对这一合作前景的看好。
“既被你推着走上了这一条路,那就很难有回头路了,本王必须抓住一切的机会。”
紧随着。
朱棣又缓缓说道,声音低沉却坚定,野心,毫无掩饰。。
说完。
他微微抬头,目光望向营帐外,看着应天方向,,那里似乎才是他最终的归属。
“这朱应是一个聪明人。”
姚广孝微微皱眉,似乎在思考朱应的心思。沉声道:“他知道避嫌,更知道不能与王爷牵扯太深。”
“也正因为他是聪明人,则更好。”
“所以本王才会提出供酒而不合作开设酒楼。”
“如若他不是聪明人,那本王也不会与他合作。”
朱棣双手背在身后,在对朱应的这一做法表示理解,同时脸色的笑容里既有对朱应的认可,也有对自身眼光的自信。
“朱应命数奇特,已经打破了命定常理。”姚广孝沉声道,脸上挂着一抹感慨:“真实年龄仅十七岁却已经取得了如此成就,世间罕见。”
似乎对朱应的年纪与成就形成的巨大反差感到惊叹。
“本王,不信命定。”朱棣抬起头,沉声道,眼中带着一种斗到底的气势,仿佛在向命运发出挑战。
又或许在暗指皇位!
………
目光回转!
朱应营帐内。
“这一份信尽快传给林伯,让林伯自行决定。”朱应坐在案几前,手中握着笔,快速地书写着书信,一边写一边对刘磊说道。
写完信,朱应又拿起书信仔细地看了一遍,确认无误后,小心地装入信封,然后对着刘磊一递:“商定好了后,北平府的商路也可打开了。”
“没想到燕王叫将军去竟然是为了合伙做生意。”刘磊恭敬地伸出双手,接过书信,收入怀中,同时感慨地说道,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,似乎对燕王与朱应的合作感到意外。
“北平府,这可是一个好地方。”朱应笑了一声,仿佛看到了北平府商路带来的巨大商机。
“的确。”
‘北平府比大宁府更为富饶。’刘磊赞同说道。
“不过。”
“燕王朱棣。”
朱应沉声说着,神情却是变得严肃起来:“可不是什么简单之辈。”
虽然合作。
但朱应透出对朱棣的警惕,虽然目前看来,两人还能够合作赚钱,但未来若是出了什么情况,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。
“将军。”刘磊想到了什么,微微凑近朱应,压低声音说道:“还有一事。”
然后,刘磊小心翼翼地从袖口里拿出了一封密信来。
“黑卫传讯。”
刘磊举起密信,恭敬地禀告道:“第一批黑卫三百余人已经进入了北平府,并且已经找到了沈家商路运送,出手截获了沈家价值几千两的一批货物,押送货物的沈家之人全部斩杀。”
刘磊声音透出冷意,仿佛在陈述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
闻言!
朱应脸上露出了一抹冷笑,充斥杀意。
对于沈家,他早已将其视为不死不休的仇敌,在他心中,沈家的一切都无需有任何留情。
“传令黑卫。”朱应冷冷地说道:“继续。我要让沈家的生意在北平府做不下去。”
朱应的眼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,如若可以,朱应恨不得立刻将沈家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去。
“等北平府之后,沈家要是想在其他府域继续做生意,黑卫就继续跟上去,杀。”
朱应又一字一句的补充道:“总而言之。沈家的货物,我要了!沈家人的命,我也要了!”
“具体如何去做,我不管,我只要结果。”
朱应眼中透露出一股狠厉之气。
刘磊当即躬身一拜,恭敬地说道:“属下明白。”
……
眨眼间!
五天时间过去!
大宁府,辽东府,所有受朝廷征召,参与北伐的大军都已经齐聚。
三十万主战兵力皆是汇聚在北平府边境之地,营帐连绵不绝,军旗在风中呼呼作响。
营门所在。众将汇聚。
以朱棣为首,李景隆,还有朱应,沐晟等将领整齐地排列在营门等候着。
他们身着战甲,腰佩长剑,神色肃穆。
此刻。
似乎在等待着。
持续了一阵后。
在众将前方,众多亲卫军簇拥着几位将领护持而来。
郭英一马当先,蓝玉与常茂则是在后面一步。
“恭迎大将军。”看到郭英来到,以朱棣为首,众将纷纷向着郭英躬身一拜,动作整齐。
看到了朱棣,郭英也不敢拘礼,当即翻身下马,动作干净利落的走上前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说道:“燕王殿下不必多礼。”
“论礼,应该是我来拜殿下。”
郭英一边说着,一边伸出双手,扶起朱棣。
“大将军。”朱棣一脸严肃地回道:“礼不可废。如今吾乃是北伐军中的将领,可不是北平的燕王。”
朱棣眼中透出对军中规矩的尊重。
见此,郭英也不再多言,目光扫过朱棣身后的众将。
李景隆,他自然是认识的。
当看到了朱应,沐晟时。
郭英立刻面带笑容地说道:“这位想必就是大宁边军指挥使朱应吧。”
“末将朱应,见过大将军。”朱应当即抱拳行礼。
“好。”郭英立刻笑着夸赞了一句:“本将在应天就久闻朱将军之名,如今一见,果然是年轻俊杰。”
一边说着,一边上下打量着朱应,眼中赞赏之意愈发明显。
“大将军过奖了。”朱应笑着回道,脸上笑容礼貌而谦逊。
对于这些奉承夸赞的话,朱应已经习惯了。
几乎那些不熟悉的人一见到了,要是位置高一点的,就是这样一句!
如若位置比朱应低的,那就是久仰大名,要向朱应学习等等话语了。反正就是客套。
虽然是武将,但在朱应看来,能够在如今洪武朝堂上生存下来的,每一个的心眼子都不小。
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摸爬滚打,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、见风使舵的本领。
“沐晟。”郭英目光又落在了沐晟的身上,笑着问道:“吾也有很久没有见过你父亲了,他可好?”
“回大将军。”沐晟一脸正色地回道:“我来北疆时,父亲皆好,此番能够来到北疆参与北伐之事,更是末将之父一力促成,让末将前来北疆征伐学习,他日更好为大明效力。”
“沐英将你送到北疆来是对的。”
郭英笑着说道,微微点头,对沐英的做法表示认可:“虽说云南府周边那些宵小异族扰边不断,但都是一些小型战争,此番吾大明北伐,这才是真正的大战。”
这时!
李景隆开口道:“大将军,既然来了,那也是时候入营议事了。”
“对对对。”郭英也点了点头,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,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。
“蓝将军,常将军。”郭英对着身后喊了一声,声音洪亮。
蓝玉和常茂也是缓步走了过来。看到朱棣后,蓝玉与常茂走上前,十分勉强地行了一个礼,从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可以看得出,他们与朱棣的关系并不是很好。
蓝玉微微撇嘴,眼中闪过一丝不屑,常茂则是翻了个白眼,满脸的不情愿。
而朱棣也是看了两人一眼,不咸不淡地回了一礼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漠。
“看来朱棣与蓝玉他们关系并不是那般融洽啊。”
朱应看到这一幕,心底暗暗想到。
不过,对于蓝玉与常茂,朱应自然也不会给什么好脸色,扫了一眼,懒得理会,微微扭头,将目光投向别处,仿佛这两人根本不存在似的。
而两人也是如此,对朱应同样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。
随后。
在李景隆引路下,众将纷纷向着主营内汇聚而去。
营外,众亲卫手持长枪,身姿挺拔,戒备把守,指挥使之下的将领不得进入。
营内!
郭英居于主位,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威严的神色,眼中透出对此次北伐的坚定。
朱棣,蓝玉坐在了左右首位。然后朱棣身边则是李景隆,朱应,张玉,沐晟;而蓝玉身边则是常茂,还有麾下三个指挥使。
他们按照职位高低依次落座,神色肃穆,等待着军议的开始。
“将地图抬上来。”朱棣大声道,声音在营帐内回荡。
朱能等亲卫立刻行动起来,他们直接抬上来了一个巨大的沙盘地图,放置在了营帐中间。
那地图制作得极为精细,山川河流、城池都呈现在众人眼前。
“大将军。”朱棣指着眼前的沙盘地图说道:“末将镇守北平府以来,虽未曾离开大明与北元真正交锋,但也派遣了不少探子进入了北元探查。”
“有关于北元诸多兵力部署,还有城池,这地图上都有标注。”
朱棣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,详细地介绍着地图上的信息,透出对北平府周边局势的熟悉。
“营内诸将对北元最为了解的莫过于燕王殿下。”
郭英笑着说道,微微点头,对朱棣的能力表示认可:“此番吾大明北伐,还需燕王多多提意见啊。”
“此乃末将职责所在,责无旁贷。”朱棣抱拳回道。
看得出,朱棣在朱元璋诸子之中,的确是仅次于朱标的。
他的能力不俗,更是能屈能伸。此刻军营内,他也没有摆王爷的谱,完全以一个普通将领的身份参与到北伐的筹备之中。
要是其他的皇子王爷,或许真的会摆谱,在军中趾高气扬,难以服众。
“北元,虽已经被赶出了中原。”朱棣站起来,走到沙盘地图前,手指着地图上北元的疆域,冷笑着说道:“但据说北元皇帝可是日日夜夜都觊觎着我华夏的中原大地。”
“在与北平府接壤的北元疆域,北元更是修建了数十座城池,其中最大的一座名为新都,乃是北元的都城所在。”
说着。
朱棣目光划过,透出对北元的不屑。
“此事。”郭英点了点头,说道:“吾倒是有所听闻。”
“北元,虽说是草原游牧族群,但自从入主中原后,倒是迷上了我华夏的城池建造,跑到了草原到处修建城池。”
“所以如今北元也分为多派。”
“一派是主张重新回到昔日他们游牧启帐的方式,而另一派,也就是北元的皇族还有皇帝主张修建城池,继续沿用我华夏礼仪,还有官制,各种都沿袭。”
“所以如今北元看着整体一块,看实则他们内部已经动荡不断了。”
郭英微微摇头,脸上露出一丝冷笑,对北元内部的纷争感到嘲讽。
对此,众将也都是纷纷点了点头。
对于北元,他们的了解也正是如此。
如果严格算起来,那就是北元帝国内分化成了一个守旧派,还有汉化派。
毫无疑问,这汉化派就是忽必烈的后代,也就是北元的正统皇族。
“忽必烈倒是有意思。”朱应听着这些,忍不住笑了起来,露出一丝戏谑的笑容:“难怪后世都调侃他叫做刘必烈。”
“没想到他的后代都被他熏陶了,这可是要立志做一个汉人啊。”
在昔日的大元灭宋之后,忽必烈就入住了中原,那时候那些元朝的皇族,贵族们就劝说忽必烈不要南下,会被汉人影响,但是忽必烈根本不听,然后,就变成了刘必烈了。
而且更为搞笑的是,当忽必烈入主中原后,意识到了昔日他那些同族的危害,甚至还举兵北伐,封狼居胥了!
最终,他深知草原异族之害,杀鸡儆猴,他那些同族被他杀得可叫一个惨烈。
也正是如此,昔日之因,今日之果。
北元如今内部的争端不定,也是当初忽必烈埋下的祸根。
北元强大实尚且可以镇压抚平,但如今北元衰弱,这一切自然都是难以抚平了。
“幸亏历史上出了刘必烈这种人物啊,留下北元内部的隐患才是我华夏之福。”
朱应心底暗暗想到,有着对历史的感慨与对当前局势的思考。
这时候,郭英目光一转,扫视营帐内的众将。
“诸位将军。”郭英大声道,声音中充满了威严与力量:“皇上信任,调动了三十万北伐之军,皆是吾大明之精锐。”
“此番一战,仍为进攻辽东一样,兵分两路。”
“一路,由主将蓝玉与副将常茂统领,二路,由主将朱棣与副将李景隆统领。”
“此番大战启,从何处开始动兵,从何处合兵,诸位将军可畅所欲言。”
说着。
郭英透出对众将的期待,希望他们能够为北伐出谋划策。
蓝玉当即站了出来,带着一种豪迈之气,大声说道:“此番既是我大明主攻,那自然是要士气如虹,迎头对着北元杀去,杀他一个片甲不留。”
“我大明调兵,北元细作必已经收到了消息,相信其边境重镇必有防御,要么,他们就龟缩在了城池内,要么,便是想要以骑兵之力与我大明天军交战。”
“只有可能是这两条路。”
闻言!
营帐内的众将纷纷点头。
蓝玉虽然狂傲,但是统兵征伐是没的说的。
他在战场上的勇猛与智谋,众人有目共睹,对于他的分析,大家都表示认同。
“大将军。”朱棣也站起身来,当即说道:“北元在与我大明接壤的边境一直在掳掠我汉家百姓修筑城池,意图以城池之力阻挡吾大明兵锋。”
“就末将所知,北元在边境修筑了十座边城,城高墙厚,互相拱卫,皆是防备我大明的兵锋。”
“此战,想要攻入北元,必须先行破北元几座边城。”
“末将也愿为先锋,进攻这左边的边城,一一拔除,如此,必可破北元边境防线。”
朱棣眼中也透出坚定的决心,仿佛已经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。
“永昌侯所言极是。”
“燕王殿下也说的不错。”
朱棣刚说完,就有将领附和道。
“想要攻入北元,杀入北元老巢腹地,必须先行将北元的边城全部拔除。此番,末将也愿领兵攻杀。”
“末将也愿意为先锋,杀入北元。”
“末将也愿意……”
其他将领也纷纷点头,表达自己的意愿。
看到蓝玉与朱棣,还有营内诸将皆是请命,郭英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。
他缓步走到了沙盘地图前,仔细地看着地图上北元的十座边城。那十座边城仿佛十颗钉子,钉在了大明与北元的边境上,阻挡着大明军队的前进。
“北元这些城池的名字,倒是针对吾华夏啊。”
郭英扫过这些沙盘的城池,脸上挂起了一抹冷笑。
这些城池,镇汉城,镇夏城,奴汉城……可以说这十座城池全部都是针对大明所为,全部都是针对华夏的各种奴役之意。
看着这些名字,郭英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不屑。
“永昌侯。”郭英扫了一眼后,脸色变得凌厉起来,大声喝道。
“末将在。”蓝玉当即应道,声音洪亮有力,仿佛在向郭英宣誓他的忠诚与决心。
“本将命你率领麾下十五万兵马,从左路直击这所谓镇汉城,周围五座边城,全部拔除。”
……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