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9章 朱应:原来朱棣早就有反心了!
第139章 朱应:原来朱棣早就有反心了!
“上至指挥使,下至普通兵士,一律参与训练。”
这话传入朱棣耳中,他原本平静的面庞上,瞬间掠过一抹惊讶之色。
只是一句,朱棣的心中也掀起了波澜,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训练方式的效用。
在大明沿袭已久的军事传统里,军官身负统兵之责,训练兵士虽也属其职权范畴,但军官大多只需坐镇指挥,统筹全局即可。
亲身下场,与士卒一同摸爬滚打的训练,这般情形近乎闻所未闻。
即便是朱棣亲自督军,引以为傲的北平军,向来致力于营造将领与士兵融洽的氛围,有着同吃同住的优良传统,可共同训练这一项,却始终未曾涉足。
“朱应练兵,的确是有一套啊。”朱棣露出赞赏的笑容,满是感慨。
“嗯。”李景隆在一旁附和,点了点头,也是透着对朱应练兵之法的认可。
“不过这种方法推行下去很难。”
‘许多战将养尊处优惯了,怎会下营共同训练。’李景隆沉声道。
对此。
朱棣没有再说什么。
而是回过神来。
“来人。”朱棣对着殿外高声下令:“传本王令。”
“传令给大宁指挥使朱应,待他用完早膳,即刻来本王营帐一趟。”
“属下领命!”
殿外的亲卫统领朱能听到命令,立刻大声回道。
……
大宁边军的校场上!
五圈校场跑操很快结束,士兵们纷纷停下脚步,整齐的队列开始有些松散。
此时,各军侯营自有兵卒前往后勤军领取早饭,一时间,校场上熙熙攘攘,弥漫着面饼的味道。
以往,每日例行的操练,对于许多大宁边军而言,是件苦差事,内心多有抗拒。
毕竟,日复一日高强度的训练,难免让人感到疲惫与厌烦。
但随着朱应以身作则,每日都雷打不动地与士兵们一同参与训练,所有边军将士的态度悄然发生了转变,从最初的抵触逐渐变得心甘情愿。
在他们眼中,朱应身为指挥使,位高权重,却甘愿每日与他们一同吃苦受累,他们又有何理由退缩呢?
“将军。”
刘磊一边啃着手中面饼,一边快步走到朱应身边,带着抑制不住的好奇神色,恭敬道:“属下刚在外巡视,瞧见还有好几处准备妥当的安营之地。”
“这次究竟要调动多少兵力啊?竟准备了这么多营地。”
说着,刘磊抬手朝远处那几处新隔开的营地指去,带着几分疑惑。
周围的陈亨与魏全等将领听到刘磊的话,也纷纷看向了朱应。
“三十万兵力。”朱应神色平静,语气淡淡的说道:“加上后勤军等兵力,足足四十多万大军。”
“如此庞大的兵力,比征伐辽东时几乎多了一倍。”
魏全神色严肃,沉声道:“看来朝廷这次铁了心要将北元彻底覆灭。”
“别的不说。”陈亨一脸笃定,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,看着朱应说道:“将军神威无敌,此次随将军出征,定能再立新功。”
“我坚信,将军战后一定可以更进一步,荣升为都指挥佥事了。”
整个大宁边军全军上下,对自家将军的战力与统兵才能都了如指掌。
辽东战场上,朱应指挥若定,英勇善战,身先士卒,取得的战果便是最好的证明。
所以这一次北伐,每一个大宁边军将士都士气高昂,斗志昂扬,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将军有着绝对的信任与信心。
在府域卫所,朱应的官位已达卫所指挥使这一最高职位。
卫所已无晋升。
但是在卫所之上还有都所。
都指挥佥事,都指挥同知,都指挥使,若能晋升至都指挥使,那便是真正的封疆大吏,执掌兵权,堪称三品大员了。
对于麾下众将的讨论,朱应神情平静,只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,显得十分从容与淡定,并没有参与其中。
如今北伐大战一触即发,此刻所谈论的一切都还只是镜水月,唯有在战场上浴血奋战,杀敌建功才是实实在在的。
未来的封赏如何,都在手中战刀搏杀。
“朱将军何在?”
就在这时,一道声音从校场之外清晰传来。
只见隶属于燕王朱棣的亲卫统领,步伐匆匆地朝着这边走来。
此人身姿挺拔,步履矫健,腰间佩着一柄长刀。
而这位亲卫统领,朱应恰好认识。
昔日,朱能曾前往大宁城,还亲手将坑害朱应到大宁的犯官押送过来,他正是燕王府护卫千户朱能。
“朱千户。”朱应站起身来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挂着和善的笑容,问道:“有何事?”
“朱将军。”朱能走上前,躬身一拜,态度恭敬道:“奉王爷之命,特来请朱将军入营一叙。”
“好。”朱应点了点头,神色未变,当即应道:“我这就去。”
不过,在起身之后,朱应转身看向陈亨,神色严肃交代道:“大战尚未来临,每日操练务必照旧,尤其是我教导的阵型,必须加紧训练,做到万无一失。”
显然。
这阵型,自然是龙门阵。
“末将领命!”
陈亨立刻大声回应道。
没过多久。
朱应便来到了朱棣的营帐外。
今日的燕王护卫,比昨日更加戒备森严。
营帐四周,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士兵们个个手持长枪,他们神色冷峻,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,人数较昨日明显增多,气氛显得格外紧张压抑。
“军营之中如此戒备,朱棣这是要做什么?难道想在这里伏杀我?”
看到这一幕,朱应心中不禁暗自吐槽了一句,不过转瞬之间,他便压下了这份疑虑,没有再多想。
毕竟如今朱棣还是大明的王爷,自己与他往日无冤无仇,犯不着对自己下此狠手。
再者,若真有人胆敢在军营里对他动手,且不说自己根本不惧,倘若此事传到朱元璋耳中,那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。
朱棣可没有这么大胆子。
“朱将军,请进。”
朱能走上前,伸出双手,小心翼翼地掀开幕帘,恭敬说道:“王爷交代了,朱将军到了,直接进去。”
“嗯。”
朱应点了点头,没有多言,大步走进了营帐内。
朱棣今日的邀约,确实透着几分怪异,不过朱应心中虽有疑惑,但还是决定一探究竟再说,倒要看看朱棣要做什么。
进入营帐后,只见朱棣端坐在主位之上,神色平静,十分安静的等待着。
但今日营帐内不仅是他一人。
在他主位的一侧。
还有一人身着黑色僧袍,手中握着一串念珠,他的脑袋光溜溜的,显然是一个和尚。
正是姚广孝。
在看到姚广孝的瞬间,朱应心中略微一震,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此人的身份。
“黑衣妖僧,姚广孝。”
朱应心中暗暗想到:“原以为他要在朱标死后才会找上朱棣,没想到竟这么早就出现了。”
“历史上,他可是扬言要送给朱棣一顶‘白帽子’。”
“难不成,如今的朱棣已然有了觊觎皇位的野心?”
“朱元璋尚在人世,朱标也稳坐太子之位。”
“他这胆子,可真不小啊!”
“果然,皇位的诱惑,足以让人丧失理智。”
“皇族之中,果真毫无亲情可言。”
“怪不得历史上朱棣能够胜出,不仅仅是朱允炆太过傻缺,更是因为朱棣早早便开始谋划造反夺位之事了。”
仅仅一眼看到姚广孝,朱应的思绪便一发不可收拾。
结合朱应所知的历史记载,以及对朱棣和姚广孝的了解,朱应已然隐隐推测出朱棣的野心。
此刻,朱应也终于想通了一件事,为何当初在大宁时,素未谋面的朱棣会对自己示好,不仅送上坑害自己的犯官,后来自己成婚生子,朱棣还派人送来贺礼。
这哪里仅仅是对自己这个武将的赏识,分明是在有意拉拢自己啊!
“朱棣。”
朱应心中暗自感慨:“难怪他会频繁向我示好,原来是这般算计。”
“倘若日后他真的造反,而我仍驻守大宁府,那奉命镇压他的首支军队,极有可能便是大宁边军。”
“如今他示好,想必是期望日后战场上我能手下留情。”
“果然!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意啊!”
此刻,朱应自觉已然看透了朱棣的心思。
随着朱应走进营帐,姚广孝的目光立刻就落在朱应脸上。
那目光仿佛包含万千,带着几分审视与探究之色。
姚广孝微微眯起眼睛,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朱应,透着一股让人难以捉摸的意味,似乎试图从朱应的面容上,挖掘出隐藏在深处的秘密。
“末将,拜见燕王殿下。”
朱应走进营帐,双手抱拳,身子微微前倾,行了一礼。
“朱将军免礼。”
朱棣微微一笑,那笑容看似温和亲切,实则让人难以窥探其内心的真实想法,他抬起手,做了个免礼的手势。
“谢燕王。”朱应道谢一声,随后神色坦然,直接问道:“不知燕王召末将前来,所为何事?”
“今日唤朱将军前来,并非为了军务。”
“而是本王身边这位大师,对朱将军颇为好奇。”
朱棣笑着说道,目光转向姚广孝:“这位大师乃佛门高僧,精通佛法,尤其擅长面相之术。”
“他久仰朱将军大名,今日特意恳请本王引荐,与将军一见。”
闻言。
朱应将目光投向姚广孝,脸上表情平静如水,可眼中深处却涌起几分审视之意。
朱应目光凝视着姚广孝,带着探究。
姚广孝缓缓站起身来,动作不疾不徐,显得沉稳而从容,他微微一笑,笑容透着几分神秘莫测。
当走到了朱应的面前,姚广孝双手合十,口中念道:“阿弥陀佛!”
“贫僧道衍,见过朱将军。”
见此,朱应也抱拳回应:“见过道衍大师。”
“久闻朱将军大名,贫僧神交已久,今日得见,实乃贫僧之荣幸。”
姚广孝脸色挂着淡淡的笑容,说道:“贫僧观朱将军面相,富贵之相尽显,贵不可言啊。”
“但仅凭面相,尚难以洞悉全貌,不知朱将军可否告知生辰八字,贫僧愿为将军细细卜算一番。”
闻言!
朱应稍稍思虑。
“我向来不信命理之学,不过今日既然是燕王邀请,又承蒙大师如此看重,吾自当从命。”
朱应淡淡一笑,笑容中带着几分洒脱,当即就报出生辰:“吾生于洪武八年十二月,今年十七岁了。”
听到这个生辰,姚广孝双手合十,缓缓闭上双眼,神情变得极为专注,眉头微微皱起,嘴唇微动,似乎在心中默默推算着什么。
“黑衣妖僧姚广孝。”
“虽说我压根不信你会那所谓的巫蛊之术,但初次见面,我可不会这么实诚。”
“你和朱棣,两人都心思深沉,都有八百个心眼子,我可不会信你们。”
朱应表面上和颜悦色,甚至脸上还挂着礼貌的微笑,可心底却早已暗自腹诽起来。
当然,刚刚报出的生辰八字是假的,朱应故意将年龄往大了报了一岁,他真实的生辰乃是洪武七年。
防人之心不可无,朱应心里跟明镜似的,警觉性极高。
而在朱应报出八字后,朱棣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,原本微微紧绷的神色也缓和了些许。
他的目光在朱应身上停留了一瞬,随即不着痕迹地移开,显然,他心底同样有所警觉。
自己亲大侄儿的生辰,他记得清清楚楚,朱应所报的年龄对不上,自然不可能是他心中所疑虑之人。
况且,借助姚广孝的卜算,想必能进一步确认。
过了一会儿,姚广孝缓缓睁开眼睛,眼中闪过一抹疑惑与感慨交织的复杂神色。
“朱将军的命数,本应从商,而非从军。”
姚广孝微微摇头,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:“命数既定,命运自有轨迹。”
“然!”
“正是因为朱将军毅然投身军旅,打破了原本的命定轨迹,才取得如今的成就。”
“只要朱将军继续秉持此志,未来必能成为大明的一员大将。”
“哈哈。”朱应笑着回应,笑声爽朗:“那就借大师吉言了。”
听到这话,朱棣彻底放下心来,暗自想道:“看来是我想多了,竟把朱应错认成雄英。”
“逝者已矣,何必如此执着,是我太过魔怔了。”
“或许,也是太过担心了。”
回过神来,朱棣立刻说道:“你这和尚,算得还真准。”
“朱应此前本在商路闯荡,还开了一家酒坊,所酿美酒堪称北平府一绝。”
“若不是被沈家陷害,他也不会弃商从戎,更不会来到大宁府。”
“确实如此。”姚广孝点了点头,神色庄重,一本正经地说道:“朱将军生辰命数原属商贾之道,却因外力干扰,打破了既定命数,得以改变人生轨迹。从其命数来看,入伍之后,危机四伏,这一路可谓是逆天改命之举。”
听着他们的对话,朱应表面上点头表示赞同,脸上还适时地露出惊讶与钦佩的神情,一幅对姚广孝的推算深信不疑的样子。
“这和尚,到底是真有本事,还是在这儿瞎忽悠,瞎扯淡呢?”
“难道我随便编的这个生辰八字,还真能对上这命数?”
“这所谓黑衣妖僧,也不过如此啊。”
“历史上把他传得神乎其神,看来是夸大其词了。”
朱应心底暗自偷笑,若不是顾及当下场合,他真想放声大笑。
在他看来,这姚广孝的一番说辞,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。
“朱将军。”
朱棣话锋一转,目光中透露出几分热切:“本王听闻你在大宁开设了不少酒楼,为何不考虑来北平府发展?”
“如今北平府已难觅你酒坊昔日所酿美酒的踪影,本王都只能派人前往大宁采购。”
闻言。
朱应无奈地苦笑一声,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,说道:“王爷!大明律法虽严,但各地或多或少存在地方保护。”
“在大宁府,凭借末将的职权,尚可庇护酒楼生意。”
“可到了北平府,沈家势力庞大,末将着实不敢贸然涉足啊!”
话虽如此,朱应心中却另有深意,说这话时,朱应的目光微微闪动,有意无意地观察着朱棣的反应。
朱棣闻言,眼珠一转,似有心思,当即说道:“北平府乃本王封地,小小商贾,掀不起什么风浪!”
“你酒坊所酿美酒,口感醇厚,品质上乘,堪称天下一绝,比之皇宫御酒,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”
“朱将军,可愿与本王合伙,在北平府开设酒楼?”
“凭借你酒坊的美酒,再加上本王的庇护,定能在北平府大获成功,赚得盆满钵满。”
“与大宁相比,北平府人口众多,市场广阔,利润更为丰厚啊。”
朱棣一边说着,眼中的热切愈发明显。
或许。
这正是朱棣叫朱应前来的第二个目的吧。
酒水,利润太大了。
“王爷。”朱应面露担忧之色,微微皱眉,犹豫了一下说道:“与皇族合伙经商,末将实在担心应天方面会怪罪下来。”
实际上,以朱应自身的实力,他并不惧怕所谓的圣旨降临,甚至不惧灭族之罪。
凭借他的本事,完全可以带着家人远走他乡,他日卷土重来也并非不可能。
但眼下,朱应还想借助大明这棵大树发展自身势力,大明对他而言,仍有利用价值。
与朱棣合伙开酒楼,一旦被弹劾,极有可能被视为结党营私,毕竟朱棣身份特殊,树大招风。
当然。
虽然是合伙,但朱棣不会那么愚蠢自己露面。
但朱应可不想自己有把柄落于朱棣手中,所以绝对不能直接合伙开设酒楼。
这是愚蠢之举。
不过。
北平府人口不少,在朱棣的经营下更是商业繁荣,无疑是个赚钱的绝佳之地,同时也是培养黑卫的理想场所。
就这么放弃,实在太过可惜。
朱应又思索片刻后,又说道:“不过,末将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。”
“王爷可自行开设酒楼,末将的酒坊愿以成本价供应美酒。”
“此外,末将也可在北平府另开酒楼,良性竞争,王爷觉得此计如何?”
朱应一边说着,一边目光紧紧盯着朱棣,眼神中带着几分试探之意。
听到这话,原本略显失望的朱棣眼前一亮,脸上瞬间露出笑容来。
随后。
朱棣当即一拍桌子,直接拍板道:“此计大妙!正好借此机会,本王派燕王府管家前往大宁,与你手下管事详细商议此事,你看如何?”
说罢!
朱棣目光紧紧地盯着朱应,带着期待与急切。
朱应酒坊的美酒朱棣是品尝过的,知道价值!
在北方。
你没有女人或许可以,但没有酒是真的不行,特别是入冬。
所以只要得到了朱应酒坊里的酒,那就不愁销路。
绝对是真正的暴利!
“王爷提议自然是可以。”
“只要末将修书一封给管家,管家自会将诸事处置妥当。”
朱应面带笑容,十分从容的说道。
随后。
又想到了什么,补充道:“只待议定,哪怕战事即刻爆发,也断然不会影响酒楼的开设进程。”
“我府中管家乃是末将的长辈,可决定一切章程。”
实际上。
对于朱棣能够答应此事,朱应心里早有预料,并不感到丝毫奇怪。
毕竟朱棣已经有造反之心了,肯定是要积蓄实力,发展自身!
钱财来源,这就是难题啊!
当然。
对于朱棣开口提出合作开酒楼一事,朱棣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考量,这绝对不行。
毕竟,那些酒楼在朱应的布局中,除了卖酒外,还是黑卫的明面驻扎点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自然不能随意与外人有过多牵扯。
“好!”朱棣用力地点了点头,笑意愈发浓郁:“本王就欣赏朱将军这干脆利落又思虑周全的处事之风。”
此刻合作将达成,朱棣也是对朱应夸奖了起来。
“不过……”朱应微微皱了皱眉头,浮现出一丝担忧之色,带着几分关切,向前迈了一小步,靠近朱棣,轻声提醒道:“王爷开设酒楼,行事还需多加小心,尽量隐秘些才好。”
说话间,朱应透露出一丝谨慎,目光下意识地扫了扫营帐四周,仿佛生怕隔墙有耳。
想到之前那么多亲卫把守。
或许就是朱棣慎重的原因之一了。
“哈哈!”朱棣大笑起来,摆了摆手,一脸自信的说道:“那是自然!”
“本王的父皇可是明令禁止皇族经商,本王岂会不知其中利害?”
“此番开设酒楼,对外自然是以本王麾下民间商贾的名义,断然不会留下任何把柄。”
说罢,朱棣自信一笑,对自己的谋划十分满意。
朱应听闻,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,脸上也露出放心的神色,轻轻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如此就好。”
他刚刚提醒也是刻意的,毕竟朱应心里清楚,以朱棣的精明和慎重,必定不会在这种事情上犯忌讳。
不过,朱棣心思深沉,朱应也明白,在往后的交往中,与他明面上的牵扯还是越少越好。
毕竟,谁也说不准未来局势会如何发展,倘若真的到了靖难那一步,自己也得为日后留好退路,到时候便可审时度势、待价而沽。
当然!
如若真的等到了靖难,朱应会强到了何等地步?真正的超脱凡俗了?
麾下势力又达到了什么地步了?
这一切难测!
……
(本章完)
“上至指挥使,下至普通兵士,一律参与训练。”
这话传入朱棣耳中,他原本平静的面庞上,瞬间掠过一抹惊讶之色。
只是一句,朱棣的心中也掀起了波澜,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训练方式的效用。
在大明沿袭已久的军事传统里,军官身负统兵之责,训练兵士虽也属其职权范畴,但军官大多只需坐镇指挥,统筹全局即可。
亲身下场,与士卒一同摸爬滚打的训练,这般情形近乎闻所未闻。
即便是朱棣亲自督军,引以为傲的北平军,向来致力于营造将领与士兵融洽的氛围,有着同吃同住的优良传统,可共同训练这一项,却始终未曾涉足。
“朱应练兵,的确是有一套啊。”朱棣露出赞赏的笑容,满是感慨。
“嗯。”李景隆在一旁附和,点了点头,也是透着对朱应练兵之法的认可。
“不过这种方法推行下去很难。”
‘许多战将养尊处优惯了,怎会下营共同训练。’李景隆沉声道。
对此。
朱棣没有再说什么。
而是回过神来。
“来人。”朱棣对着殿外高声下令:“传本王令。”
“传令给大宁指挥使朱应,待他用完早膳,即刻来本王营帐一趟。”
“属下领命!”
殿外的亲卫统领朱能听到命令,立刻大声回道。
……
大宁边军的校场上!
五圈校场跑操很快结束,士兵们纷纷停下脚步,整齐的队列开始有些松散。
此时,各军侯营自有兵卒前往后勤军领取早饭,一时间,校场上熙熙攘攘,弥漫着面饼的味道。
以往,每日例行的操练,对于许多大宁边军而言,是件苦差事,内心多有抗拒。
毕竟,日复一日高强度的训练,难免让人感到疲惫与厌烦。
但随着朱应以身作则,每日都雷打不动地与士兵们一同参与训练,所有边军将士的态度悄然发生了转变,从最初的抵触逐渐变得心甘情愿。
在他们眼中,朱应身为指挥使,位高权重,却甘愿每日与他们一同吃苦受累,他们又有何理由退缩呢?
“将军。”
刘磊一边啃着手中面饼,一边快步走到朱应身边,带着抑制不住的好奇神色,恭敬道:“属下刚在外巡视,瞧见还有好几处准备妥当的安营之地。”
“这次究竟要调动多少兵力啊?竟准备了这么多营地。”
说着,刘磊抬手朝远处那几处新隔开的营地指去,带着几分疑惑。
周围的陈亨与魏全等将领听到刘磊的话,也纷纷看向了朱应。
“三十万兵力。”朱应神色平静,语气淡淡的说道:“加上后勤军等兵力,足足四十多万大军。”
“如此庞大的兵力,比征伐辽东时几乎多了一倍。”
魏全神色严肃,沉声道:“看来朝廷这次铁了心要将北元彻底覆灭。”
“别的不说。”陈亨一脸笃定,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,看着朱应说道:“将军神威无敌,此次随将军出征,定能再立新功。”
“我坚信,将军战后一定可以更进一步,荣升为都指挥佥事了。”
整个大宁边军全军上下,对自家将军的战力与统兵才能都了如指掌。
辽东战场上,朱应指挥若定,英勇善战,身先士卒,取得的战果便是最好的证明。
所以这一次北伐,每一个大宁边军将士都士气高昂,斗志昂扬,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将军有着绝对的信任与信心。
在府域卫所,朱应的官位已达卫所指挥使这一最高职位。
卫所已无晋升。
但是在卫所之上还有都所。
都指挥佥事,都指挥同知,都指挥使,若能晋升至都指挥使,那便是真正的封疆大吏,执掌兵权,堪称三品大员了。
对于麾下众将的讨论,朱应神情平静,只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,显得十分从容与淡定,并没有参与其中。
如今北伐大战一触即发,此刻所谈论的一切都还只是镜水月,唯有在战场上浴血奋战,杀敌建功才是实实在在的。
未来的封赏如何,都在手中战刀搏杀。
“朱将军何在?”
就在这时,一道声音从校场之外清晰传来。
只见隶属于燕王朱棣的亲卫统领,步伐匆匆地朝着这边走来。
此人身姿挺拔,步履矫健,腰间佩着一柄长刀。
而这位亲卫统领,朱应恰好认识。
昔日,朱能曾前往大宁城,还亲手将坑害朱应到大宁的犯官押送过来,他正是燕王府护卫千户朱能。
“朱千户。”朱应站起身来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挂着和善的笑容,问道:“有何事?”
“朱将军。”朱能走上前,躬身一拜,态度恭敬道:“奉王爷之命,特来请朱将军入营一叙。”
“好。”朱应点了点头,神色未变,当即应道:“我这就去。”
不过,在起身之后,朱应转身看向陈亨,神色严肃交代道:“大战尚未来临,每日操练务必照旧,尤其是我教导的阵型,必须加紧训练,做到万无一失。”
显然。
这阵型,自然是龙门阵。
“末将领命!”
陈亨立刻大声回应道。
没过多久。
朱应便来到了朱棣的营帐外。
今日的燕王护卫,比昨日更加戒备森严。
营帐四周,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士兵们个个手持长枪,他们神色冷峻,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,人数较昨日明显增多,气氛显得格外紧张压抑。
“军营之中如此戒备,朱棣这是要做什么?难道想在这里伏杀我?”
看到这一幕,朱应心中不禁暗自吐槽了一句,不过转瞬之间,他便压下了这份疑虑,没有再多想。
毕竟如今朱棣还是大明的王爷,自己与他往日无冤无仇,犯不着对自己下此狠手。
再者,若真有人胆敢在军营里对他动手,且不说自己根本不惧,倘若此事传到朱元璋耳中,那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。
朱棣可没有这么大胆子。
“朱将军,请进。”
朱能走上前,伸出双手,小心翼翼地掀开幕帘,恭敬说道:“王爷交代了,朱将军到了,直接进去。”
“嗯。”
朱应点了点头,没有多言,大步走进了营帐内。
朱棣今日的邀约,确实透着几分怪异,不过朱应心中虽有疑惑,但还是决定一探究竟再说,倒要看看朱棣要做什么。
进入营帐后,只见朱棣端坐在主位之上,神色平静,十分安静的等待着。
但今日营帐内不仅是他一人。
在他主位的一侧。
还有一人身着黑色僧袍,手中握着一串念珠,他的脑袋光溜溜的,显然是一个和尚。
正是姚广孝。
在看到姚广孝的瞬间,朱应心中略微一震,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此人的身份。
“黑衣妖僧,姚广孝。”
朱应心中暗暗想到:“原以为他要在朱标死后才会找上朱棣,没想到竟这么早就出现了。”
“历史上,他可是扬言要送给朱棣一顶‘白帽子’。”
“难不成,如今的朱棣已然有了觊觎皇位的野心?”
“朱元璋尚在人世,朱标也稳坐太子之位。”
“他这胆子,可真不小啊!”
“果然,皇位的诱惑,足以让人丧失理智。”
“皇族之中,果真毫无亲情可言。”
“怪不得历史上朱棣能够胜出,不仅仅是朱允炆太过傻缺,更是因为朱棣早早便开始谋划造反夺位之事了。”
仅仅一眼看到姚广孝,朱应的思绪便一发不可收拾。
结合朱应所知的历史记载,以及对朱棣和姚广孝的了解,朱应已然隐隐推测出朱棣的野心。
此刻,朱应也终于想通了一件事,为何当初在大宁时,素未谋面的朱棣会对自己示好,不仅送上坑害自己的犯官,后来自己成婚生子,朱棣还派人送来贺礼。
这哪里仅仅是对自己这个武将的赏识,分明是在有意拉拢自己啊!
“朱棣。”
朱应心中暗自感慨:“难怪他会频繁向我示好,原来是这般算计。”
“倘若日后他真的造反,而我仍驻守大宁府,那奉命镇压他的首支军队,极有可能便是大宁边军。”
“如今他示好,想必是期望日后战场上我能手下留情。”
“果然!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意啊!”
此刻,朱应自觉已然看透了朱棣的心思。
随着朱应走进营帐,姚广孝的目光立刻就落在朱应脸上。
那目光仿佛包含万千,带着几分审视与探究之色。
姚广孝微微眯起眼睛,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朱应,透着一股让人难以捉摸的意味,似乎试图从朱应的面容上,挖掘出隐藏在深处的秘密。
“末将,拜见燕王殿下。”
朱应走进营帐,双手抱拳,身子微微前倾,行了一礼。
“朱将军免礼。”
朱棣微微一笑,那笑容看似温和亲切,实则让人难以窥探其内心的真实想法,他抬起手,做了个免礼的手势。
“谢燕王。”朱应道谢一声,随后神色坦然,直接问道:“不知燕王召末将前来,所为何事?”
“今日唤朱将军前来,并非为了军务。”
“而是本王身边这位大师,对朱将军颇为好奇。”
朱棣笑着说道,目光转向姚广孝:“这位大师乃佛门高僧,精通佛法,尤其擅长面相之术。”
“他久仰朱将军大名,今日特意恳请本王引荐,与将军一见。”
闻言。
朱应将目光投向姚广孝,脸上表情平静如水,可眼中深处却涌起几分审视之意。
朱应目光凝视着姚广孝,带着探究。
姚广孝缓缓站起身来,动作不疾不徐,显得沉稳而从容,他微微一笑,笑容透着几分神秘莫测。
当走到了朱应的面前,姚广孝双手合十,口中念道:“阿弥陀佛!”
“贫僧道衍,见过朱将军。”
见此,朱应也抱拳回应:“见过道衍大师。”
“久闻朱将军大名,贫僧神交已久,今日得见,实乃贫僧之荣幸。”
姚广孝脸色挂着淡淡的笑容,说道:“贫僧观朱将军面相,富贵之相尽显,贵不可言啊。”
“但仅凭面相,尚难以洞悉全貌,不知朱将军可否告知生辰八字,贫僧愿为将军细细卜算一番。”
闻言!
朱应稍稍思虑。
“我向来不信命理之学,不过今日既然是燕王邀请,又承蒙大师如此看重,吾自当从命。”
朱应淡淡一笑,笑容中带着几分洒脱,当即就报出生辰:“吾生于洪武八年十二月,今年十七岁了。”
听到这个生辰,姚广孝双手合十,缓缓闭上双眼,神情变得极为专注,眉头微微皱起,嘴唇微动,似乎在心中默默推算着什么。
“黑衣妖僧姚广孝。”
“虽说我压根不信你会那所谓的巫蛊之术,但初次见面,我可不会这么实诚。”
“你和朱棣,两人都心思深沉,都有八百个心眼子,我可不会信你们。”
朱应表面上和颜悦色,甚至脸上还挂着礼貌的微笑,可心底却早已暗自腹诽起来。
当然,刚刚报出的生辰八字是假的,朱应故意将年龄往大了报了一岁,他真实的生辰乃是洪武七年。
防人之心不可无,朱应心里跟明镜似的,警觉性极高。
而在朱应报出八字后,朱棣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,原本微微紧绷的神色也缓和了些许。
他的目光在朱应身上停留了一瞬,随即不着痕迹地移开,显然,他心底同样有所警觉。
自己亲大侄儿的生辰,他记得清清楚楚,朱应所报的年龄对不上,自然不可能是他心中所疑虑之人。
况且,借助姚广孝的卜算,想必能进一步确认。
过了一会儿,姚广孝缓缓睁开眼睛,眼中闪过一抹疑惑与感慨交织的复杂神色。
“朱将军的命数,本应从商,而非从军。”
姚广孝微微摇头,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:“命数既定,命运自有轨迹。”
“然!”
“正是因为朱将军毅然投身军旅,打破了原本的命定轨迹,才取得如今的成就。”
“只要朱将军继续秉持此志,未来必能成为大明的一员大将。”
“哈哈。”朱应笑着回应,笑声爽朗:“那就借大师吉言了。”
听到这话,朱棣彻底放下心来,暗自想道:“看来是我想多了,竟把朱应错认成雄英。”
“逝者已矣,何必如此执着,是我太过魔怔了。”
“或许,也是太过担心了。”
回过神来,朱棣立刻说道:“你这和尚,算得还真准。”
“朱应此前本在商路闯荡,还开了一家酒坊,所酿美酒堪称北平府一绝。”
“若不是被沈家陷害,他也不会弃商从戎,更不会来到大宁府。”
“确实如此。”姚广孝点了点头,神色庄重,一本正经地说道:“朱将军生辰命数原属商贾之道,却因外力干扰,打破了既定命数,得以改变人生轨迹。从其命数来看,入伍之后,危机四伏,这一路可谓是逆天改命之举。”
听着他们的对话,朱应表面上点头表示赞同,脸上还适时地露出惊讶与钦佩的神情,一幅对姚广孝的推算深信不疑的样子。
“这和尚,到底是真有本事,还是在这儿瞎忽悠,瞎扯淡呢?”
“难道我随便编的这个生辰八字,还真能对上这命数?”
“这所谓黑衣妖僧,也不过如此啊。”
“历史上把他传得神乎其神,看来是夸大其词了。”
朱应心底暗自偷笑,若不是顾及当下场合,他真想放声大笑。
在他看来,这姚广孝的一番说辞,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。
“朱将军。”
朱棣话锋一转,目光中透露出几分热切:“本王听闻你在大宁开设了不少酒楼,为何不考虑来北平府发展?”
“如今北平府已难觅你酒坊昔日所酿美酒的踪影,本王都只能派人前往大宁采购。”
闻言。
朱应无奈地苦笑一声,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,说道:“王爷!大明律法虽严,但各地或多或少存在地方保护。”
“在大宁府,凭借末将的职权,尚可庇护酒楼生意。”
“可到了北平府,沈家势力庞大,末将着实不敢贸然涉足啊!”
话虽如此,朱应心中却另有深意,说这话时,朱应的目光微微闪动,有意无意地观察着朱棣的反应。
朱棣闻言,眼珠一转,似有心思,当即说道:“北平府乃本王封地,小小商贾,掀不起什么风浪!”
“你酒坊所酿美酒,口感醇厚,品质上乘,堪称天下一绝,比之皇宫御酒,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”
“朱将军,可愿与本王合伙,在北平府开设酒楼?”
“凭借你酒坊的美酒,再加上本王的庇护,定能在北平府大获成功,赚得盆满钵满。”
“与大宁相比,北平府人口众多,市场广阔,利润更为丰厚啊。”
朱棣一边说着,眼中的热切愈发明显。
或许。
这正是朱棣叫朱应前来的第二个目的吧。
酒水,利润太大了。
“王爷。”朱应面露担忧之色,微微皱眉,犹豫了一下说道:“与皇族合伙经商,末将实在担心应天方面会怪罪下来。”
实际上,以朱应自身的实力,他并不惧怕所谓的圣旨降临,甚至不惧灭族之罪。
凭借他的本事,完全可以带着家人远走他乡,他日卷土重来也并非不可能。
但眼下,朱应还想借助大明这棵大树发展自身势力,大明对他而言,仍有利用价值。
与朱棣合伙开酒楼,一旦被弹劾,极有可能被视为结党营私,毕竟朱棣身份特殊,树大招风。
当然。
虽然是合伙,但朱棣不会那么愚蠢自己露面。
但朱应可不想自己有把柄落于朱棣手中,所以绝对不能直接合伙开设酒楼。
这是愚蠢之举。
不过。
北平府人口不少,在朱棣的经营下更是商业繁荣,无疑是个赚钱的绝佳之地,同时也是培养黑卫的理想场所。
就这么放弃,实在太过可惜。
朱应又思索片刻后,又说道:“不过,末将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。”
“王爷可自行开设酒楼,末将的酒坊愿以成本价供应美酒。”
“此外,末将也可在北平府另开酒楼,良性竞争,王爷觉得此计如何?”
朱应一边说着,一边目光紧紧盯着朱棣,眼神中带着几分试探之意。
听到这话,原本略显失望的朱棣眼前一亮,脸上瞬间露出笑容来。
随后。
朱棣当即一拍桌子,直接拍板道:“此计大妙!正好借此机会,本王派燕王府管家前往大宁,与你手下管事详细商议此事,你看如何?”
说罢!
朱棣目光紧紧地盯着朱应,带着期待与急切。
朱应酒坊的美酒朱棣是品尝过的,知道价值!
在北方。
你没有女人或许可以,但没有酒是真的不行,特别是入冬。
所以只要得到了朱应酒坊里的酒,那就不愁销路。
绝对是真正的暴利!
“王爷提议自然是可以。”
“只要末将修书一封给管家,管家自会将诸事处置妥当。”
朱应面带笑容,十分从容的说道。
随后。
又想到了什么,补充道:“只待议定,哪怕战事即刻爆发,也断然不会影响酒楼的开设进程。”
“我府中管家乃是末将的长辈,可决定一切章程。”
实际上。
对于朱棣能够答应此事,朱应心里早有预料,并不感到丝毫奇怪。
毕竟朱棣已经有造反之心了,肯定是要积蓄实力,发展自身!
钱财来源,这就是难题啊!
当然。
对于朱棣开口提出合作开酒楼一事,朱棣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考量,这绝对不行。
毕竟,那些酒楼在朱应的布局中,除了卖酒外,还是黑卫的明面驻扎点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自然不能随意与外人有过多牵扯。
“好!”朱棣用力地点了点头,笑意愈发浓郁:“本王就欣赏朱将军这干脆利落又思虑周全的处事之风。”
此刻合作将达成,朱棣也是对朱应夸奖了起来。
“不过……”朱应微微皱了皱眉头,浮现出一丝担忧之色,带着几分关切,向前迈了一小步,靠近朱棣,轻声提醒道:“王爷开设酒楼,行事还需多加小心,尽量隐秘些才好。”
说话间,朱应透露出一丝谨慎,目光下意识地扫了扫营帐四周,仿佛生怕隔墙有耳。
想到之前那么多亲卫把守。
或许就是朱棣慎重的原因之一了。
“哈哈!”朱棣大笑起来,摆了摆手,一脸自信的说道:“那是自然!”
“本王的父皇可是明令禁止皇族经商,本王岂会不知其中利害?”
“此番开设酒楼,对外自然是以本王麾下民间商贾的名义,断然不会留下任何把柄。”
说罢,朱棣自信一笑,对自己的谋划十分满意。
朱应听闻,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,脸上也露出放心的神色,轻轻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如此就好。”
他刚刚提醒也是刻意的,毕竟朱应心里清楚,以朱棣的精明和慎重,必定不会在这种事情上犯忌讳。
不过,朱棣心思深沉,朱应也明白,在往后的交往中,与他明面上的牵扯还是越少越好。
毕竟,谁也说不准未来局势会如何发展,倘若真的到了靖难那一步,自己也得为日后留好退路,到时候便可审时度势、待价而沽。
当然!
如若真的等到了靖难,朱应会强到了何等地步?真正的超脱凡俗了?
麾下势力又达到了什么地步了?
这一切难测!
……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