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4章令人绝望的现实!赶超?做梦一样!
张硕对于新一次的源点论国际学术会议非常重视。
提前三天时间,他就来到了首都。
鲨鱼号飞船成为国际舆论甚至学术焦点的背景下,大量的学者都对于源点科技非常感兴趣。
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科技,而不是理论,但理论支持科技研发,他们也希望能在会议上知道更多最前沿的理论内容。
当然,科技更吸引人。
现今很多学者都是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拓展,研究的是电磁力和引力的关系,研究的是电磁力和强力的关系。
两种理论关联的基础之上,再去研发拓展相关的科技内容。
这种研究是没有问题的。
虽然已经有了引力技术,强力的研究也衍生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科技,比如黄金制造、离子炮等,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应用范围还是很狭窄的。
即便是底层的理论也并不完善,只能说主体框架已经没有问题,而在框架内部还能填充很多东西,也能以此研发出很多东西。
但以此进行的研发都是技术性的发展,而不是技术性的革命。
张硕所追求的是基础理论的发展,追求的是大框架的完善,而不单单是技术性的提升。
他希望能够在基础上冲到更高的位置。
在会议开始前两天,举办地周边学者云集。
这次会议规模很庞大,参与学者数量超过2000,相对于物理理论会议来说,规模都有些不可思议。
即便有几百人参加,都算是大型学术会议了。
现在会议的规模都可以和国际数学家会议相比,参与学者的数量和质量,可能还要高上一筹。
其中国内的学者占据一半左右,剩下的就都是国外学者了。
有很多非常知名的物理学家都来到了会场,还有很多数学家参与,其中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得主。
但在新物理方向上,诺贝尔奖似乎就不能说明问题了。
诺贝尔奖获得者并没有受到追逐,因为新物理方向上他们并没有太大的贡献。
另外一些非常年轻的学者,原来可以说是默默无闻,却在新物理方向上有了理论或技术上的突破,顿时就变得非常有名气,会场内也成为了受到关注的角色。
张硕也来到了现场,他和混乱力场项目组的人在一起,还和廖振宇、于飞等人,找到主办方的人谈了一下会议安排。
张硕是受邀学者,他会参与报告的评审工作。
在开幕式过程中,他也会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。
混乱力场项目组也是最受关注的机构,廖振宇则代表项目组发表讲话,讲亦一下混乱力场实验的进展以及研究问题。
于飞和蒂斯戈-约翰逊,则会代表混乱力场项目组,进行常规实验和国际合作组工作成果报告。
会议开始前一天,张硕和廖振宇等人坐在一起谈起混乱力场设备改造相关的工作,周围则是围了一大群学者。
混乱力场项目组,是国际混乱力场研究的核心机构,也是源点论学术会议最大的参与团队,有近两百人都来首都参加会议。
其中国际合作组成员就超过百人,其他则都是高能所派来的理论以及实验学者。
当张硕和廖振宇等人说着的时候,周边还有好多学者拍照,因为见到张硕的机会可不多。
现在不同以往。
一般人是很难见到张硕的,他也不会参与普通的学术会议,除了一些大型研发项目外,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苏东的。
在谈到未来混乱力场研究工作时,张硕明确的说道,“我们的新工作就是测定量子纠缠。”
“通过测定量子纠缠,来打通量子物理和源点物理之间的桥梁。另外,也通过实验发现,来研究其底层的弱力关联……”
这方面的内容,张硕不是第一次说起了。
廖振宇、于飞等人都听过了,其他学者倒是听的津津有味,因为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调,量子纠缠测定?
弱力关联?
这些内容听起来就很高大上,好多人也对于混乱力场实验方向有了了解。
在谈笑期间,于飞倒是开启了新话题,“张院士,你在超导实验室研究那个材料很了不起啊!”
“临界温度以及电流载力,都创造纪录的122材料,让我们的实验设备改造工作都轻松很多。”
“本来的设计很复杂,有了这种材料以后,改造得到了简化,性能还得到了增强,到时候,实验也会更加清晰……”
其他人听罢也说了起来,“确实没想到122材料能达到这种程度。”
“直接替代了铌钛合金,以后都用不到液氯了。”
“我们实验室的研究也简单了,超导是最麻烦的,新材料让超导简化,成本还降低了,就是想多买一点不容易……”
“生产速度太慢了,暂时还供不上所有的实验室,不过等下一批产出来就没问题了。”
在讨论中,廖振宇也问了句,“张院士,你对超导怎么看?能研究出可应用的常温超导材料吗?”
“这个……不好说。”
张硕好笑道,“要说提升一些临界温度,倒也没什么,常温就太难了、太难了,这是属于让人类实现科技革命的技术。”
“我个人认为,单一方向上想要达到理想高度,其难度远高于新技术的覆盖。”
“历史上,大部分技术都是如此,比如说,可控核聚变,控制需求实在是太高,成本也很高,我们就用新核能源覆盖。”
“与其专注于常温超导材料研发,还不如去研究一些新技术,比如,通过某种技术手段,对于材料进行改造,使其电阻大大降低……”
张硕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。
他说常温超导研发困难,可不是基于研发本身,还因为研究相关的材料连任务都无法建立,他早就试过了,根本就行不通。
要么就是研发难度太高,或者是底层理论和技术积累不足,要么就是完全无法实现。
周围人都认真听着。
有些人觉得张硕的想法不靠谱,通过对材料改造让电阻变低?
根本行不通!
电阻最低的就是单质金属材料,比如,铜、银等,无论化合物、合金、复合材料,电阻只会比单质材料高。
问题是,单质材料还怎么改造?
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张硕说的有道理,因为他们了解的信息更多,比如,引力隔层技术。
引力隔层技术能在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对材料产生作用,通过某种特定的技术手段,自然就可能对材料产生效果,来研究出电阻超低的材料。
……
会议当天上午,张硕早早的就来到了会场。
这时候,会场外的广场已经有很多人了,也有记者来到现场进行采访。
当见到张硕的时候,周围好几个记者都围了过来。
张硕看了一下时间,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
记者马上做了提问,“混乱力场实验,对源点物理有什么作用?”
这种问题有些外行了。
张硕还是简单的说了两句,“混乱力场实验是源点物理理论研究的基础,基础力关注最初始就是混乱力场。”
有记者马上追问道,“混乱力场实验关系到基础理论研究,那么能以此研究出技术基础吗?比如,引力技术、原子核核力拆分,等。”
提问的是个国外记者。
张硕直接听笑了,他当然知道国外更关注新物理科技,随后摇头笑道,“你的提问很外行啊,没有学者会这么说。”
“理论是理论,技术是技术,理论和技术是不同的研究。”
“实际上,理论都是公开的,包括电磁力和引力、强力的关联,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做的研究。”
他简单说了几句。
周围其他的学者也是认同的,因为理论确实是公开的,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团队,就是在公开理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,只不过一些研究是非常困难的。
引力技术相对还好一些。
强力相关技术的研究,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风险,而技术上要实现突破,就必须要有一些凑巧的新发现。
这方面,感觉和材料的研究非常类似。
即便是有基础的理论,但要研究出技术就有些‘凑巧’。
各个研究技术的技术的团队之所以不断有突破,主要就是因为实验好做,而且实验风险相对比较小,强力的研究不同,实验风险很高,要突破就非常困难。
其实还是基础的积累,引力实验做上百个,强力实验也不一定能有一个。
记者继续提问,张硕也很耐心的回答。
有记者还问起了鲨鱼号飞船,他们清楚张硕肯定知道鲨鱼号飞船的技术。
张硕只是笑着摇了摇头,“飞船的性能很好,我也看到了。”
“不过那不是我的研究……”
其他就不用多说了。
很快到了八点半,学者们都聚集到了主会场。
会议开幕式先是进行了颁奖,有两个国内学者和一个国外学者获奖,他们都是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,为完善源点论基础力关系模型框架做出了贡献。
之后就是主办方发表讲话,说了一些会议流程之类的内容。
下一个发言的是科学院代表,说明了源点理论的重要性,说明其引导新物理科技革命之类。
下一个就是张硕了。
张硕是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,但实际上,他个人的影响力更大。
当张硕要发表讲话,所有人都认真起来。
他首先回顾了源点论的发展历程,还谈到了一些科技性的内容,随后就转到了源点论主体框架的完善上。
“源点论从出现到现在,发展时间并不长,但实际上,我个人感觉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,研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。”
“最近一年,甚至是两年,基础理论和科技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,究其原因,就是源点论乃至源点科技,进入到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阶段……”
“这是物理学以及科技发展的正常规律。”
“当一项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,自然就会出现瓶颈,但我希望能够打破瓶颈,才能够让理论和科技更快的发展,让人类能够站在新的视角,去解析更高一层的物理规律……”
张硕说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,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话题,甚至说,是站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进行发言。
理论和科技的瓶颈?
在会议开始之前,根本没有人会想什么瓶颈问题,因为源点物理出现以及发展到现在,都根本没有多长时间。
相对于全新的物理和科技,十年、二十年都是非常短暂的。
瓶颈?
怎么可能啊!
现在源点物理方向上,不管是理论还是科技,可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了,而且各个方向都很容易有突破,大部分人看来,新物理正处在‘高速发展’时期,根本没发现什么瓶颈问题。
但是,仔细想想也正常。
张硕的视角和他们不一样,他开创了源点论,构造了基础力关系模型,以此完善了主体理论并研究出一项项高端科技。
近两年时间,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突破,即便是理论上,也没有什么大的研究,说理论研究进入瓶颈也是有道理的。
国内学者对于张硕的言论还是能接受的。
尤其是混乱力场项目组,他们进行的是最前沿的实验,也希望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,发现一些新的东西。
到时候,也许就能突破所谓的‘瓶颈’,从而实现新一轮的理论和科技发展。
绝大部分国外学者则是另一种看法,他们感觉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,因为瓶颈什么的和他们根本没有关系。
在新物理科技研发上,他们只是刚刚开始而已。
各类新物理科技,他们的团队都没有能完全掌握,更不用谈什么瓶颈了。
这种感觉很不好。
国内都已经追逐更高的科技,而他们连已有的科技都没有掌握,差距已经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,甚至连追逐的希望都没有。
那些寄希望于通过会议了解更多的理论,再进行技术研发的学者,就更是感到绝望,“那些政-客还在谈什么技术赶超?”
“这根本不可能实现!”
“现在有这么大的差距,对方都开始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技术,差距只会越来越大……”
“赶上,都不可能,超越……做梦一样!”
“最少这一代,肯定没希望了。”
这就是令人绝望的现实。
(本章完)
张硕对于新一次的源点论国际学术会议非常重视。
提前三天时间,他就来到了首都。
鲨鱼号飞船成为国际舆论甚至学术焦点的背景下,大量的学者都对于源点科技非常感兴趣。
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科技,而不是理论,但理论支持科技研发,他们也希望能在会议上知道更多最前沿的理论内容。
当然,科技更吸引人。
现今很多学者都是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拓展,研究的是电磁力和引力的关系,研究的是电磁力和强力的关系。
两种理论关联的基础之上,再去研发拓展相关的科技内容。
这种研究是没有问题的。
虽然已经有了引力技术,强力的研究也衍生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科技,比如黄金制造、离子炮等,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应用范围还是很狭窄的。
即便是底层的理论也并不完善,只能说主体框架已经没有问题,而在框架内部还能填充很多东西,也能以此研发出很多东西。
但以此进行的研发都是技术性的发展,而不是技术性的革命。
张硕所追求的是基础理论的发展,追求的是大框架的完善,而不单单是技术性的提升。
他希望能够在基础上冲到更高的位置。
在会议开始前两天,举办地周边学者云集。
这次会议规模很庞大,参与学者数量超过2000,相对于物理理论会议来说,规模都有些不可思议。
即便有几百人参加,都算是大型学术会议了。
现在会议的规模都可以和国际数学家会议相比,参与学者的数量和质量,可能还要高上一筹。
其中国内的学者占据一半左右,剩下的就都是国外学者了。
有很多非常知名的物理学家都来到了会场,还有很多数学家参与,其中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得主。
但在新物理方向上,诺贝尔奖似乎就不能说明问题了。
诺贝尔奖获得者并没有受到追逐,因为新物理方向上他们并没有太大的贡献。
另外一些非常年轻的学者,原来可以说是默默无闻,却在新物理方向上有了理论或技术上的突破,顿时就变得非常有名气,会场内也成为了受到关注的角色。
张硕也来到了现场,他和混乱力场项目组的人在一起,还和廖振宇、于飞等人,找到主办方的人谈了一下会议安排。
张硕是受邀学者,他会参与报告的评审工作。
在开幕式过程中,他也会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。
混乱力场项目组也是最受关注的机构,廖振宇则代表项目组发表讲话,讲亦一下混乱力场实验的进展以及研究问题。
于飞和蒂斯戈-约翰逊,则会代表混乱力场项目组,进行常规实验和国际合作组工作成果报告。
会议开始前一天,张硕和廖振宇等人坐在一起谈起混乱力场设备改造相关的工作,周围则是围了一大群学者。
混乱力场项目组,是国际混乱力场研究的核心机构,也是源点论学术会议最大的参与团队,有近两百人都来首都参加会议。
其中国际合作组成员就超过百人,其他则都是高能所派来的理论以及实验学者。
当张硕和廖振宇等人说着的时候,周边还有好多学者拍照,因为见到张硕的机会可不多。
现在不同以往。
一般人是很难见到张硕的,他也不会参与普通的学术会议,除了一些大型研发项目外,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苏东的。
在谈到未来混乱力场研究工作时,张硕明确的说道,“我们的新工作就是测定量子纠缠。”
“通过测定量子纠缠,来打通量子物理和源点物理之间的桥梁。另外,也通过实验发现,来研究其底层的弱力关联……”
这方面的内容,张硕不是第一次说起了。
廖振宇、于飞等人都听过了,其他学者倒是听的津津有味,因为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调,量子纠缠测定?
弱力关联?
这些内容听起来就很高大上,好多人也对于混乱力场实验方向有了了解。
在谈笑期间,于飞倒是开启了新话题,“张院士,你在超导实验室研究那个材料很了不起啊!”
“临界温度以及电流载力,都创造纪录的122材料,让我们的实验设备改造工作都轻松很多。”
“本来的设计很复杂,有了这种材料以后,改造得到了简化,性能还得到了增强,到时候,实验也会更加清晰……”
其他人听罢也说了起来,“确实没想到122材料能达到这种程度。”
“直接替代了铌钛合金,以后都用不到液氯了。”
“我们实验室的研究也简单了,超导是最麻烦的,新材料让超导简化,成本还降低了,就是想多买一点不容易……”
“生产速度太慢了,暂时还供不上所有的实验室,不过等下一批产出来就没问题了。”
在讨论中,廖振宇也问了句,“张院士,你对超导怎么看?能研究出可应用的常温超导材料吗?”
“这个……不好说。”
张硕好笑道,“要说提升一些临界温度,倒也没什么,常温就太难了、太难了,这是属于让人类实现科技革命的技术。”
“我个人认为,单一方向上想要达到理想高度,其难度远高于新技术的覆盖。”
“历史上,大部分技术都是如此,比如说,可控核聚变,控制需求实在是太高,成本也很高,我们就用新核能源覆盖。”
“与其专注于常温超导材料研发,还不如去研究一些新技术,比如,通过某种技术手段,对于材料进行改造,使其电阻大大降低……”
张硕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。
他说常温超导研发困难,可不是基于研发本身,还因为研究相关的材料连任务都无法建立,他早就试过了,根本就行不通。
要么就是研发难度太高,或者是底层理论和技术积累不足,要么就是完全无法实现。
周围人都认真听着。
有些人觉得张硕的想法不靠谱,通过对材料改造让电阻变低?
根本行不通!
电阻最低的就是单质金属材料,比如,铜、银等,无论化合物、合金、复合材料,电阻只会比单质材料高。
问题是,单质材料还怎么改造?
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张硕说的有道理,因为他们了解的信息更多,比如,引力隔层技术。
引力隔层技术能在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对材料产生作用,通过某种特定的技术手段,自然就可能对材料产生效果,来研究出电阻超低的材料。
……
会议当天上午,张硕早早的就来到了会场。
这时候,会场外的广场已经有很多人了,也有记者来到现场进行采访。
当见到张硕的时候,周围好几个记者都围了过来。
张硕看了一下时间,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
记者马上做了提问,“混乱力场实验,对源点物理有什么作用?”
这种问题有些外行了。
张硕还是简单的说了两句,“混乱力场实验是源点物理理论研究的基础,基础力关注最初始就是混乱力场。”
有记者马上追问道,“混乱力场实验关系到基础理论研究,那么能以此研究出技术基础吗?比如,引力技术、原子核核力拆分,等。”
提问的是个国外记者。
张硕直接听笑了,他当然知道国外更关注新物理科技,随后摇头笑道,“你的提问很外行啊,没有学者会这么说。”
“理论是理论,技术是技术,理论和技术是不同的研究。”
“实际上,理论都是公开的,包括电磁力和引力、强力的关联,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做的研究。”
他简单说了几句。
周围其他的学者也是认同的,因为理论确实是公开的,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团队,就是在公开理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,只不过一些研究是非常困难的。
引力技术相对还好一些。
强力相关技术的研究,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风险,而技术上要实现突破,就必须要有一些凑巧的新发现。
这方面,感觉和材料的研究非常类似。
即便是有基础的理论,但要研究出技术就有些‘凑巧’。
各个研究技术的技术的团队之所以不断有突破,主要就是因为实验好做,而且实验风险相对比较小,强力的研究不同,实验风险很高,要突破就非常困难。
其实还是基础的积累,引力实验做上百个,强力实验也不一定能有一个。
记者继续提问,张硕也很耐心的回答。
有记者还问起了鲨鱼号飞船,他们清楚张硕肯定知道鲨鱼号飞船的技术。
张硕只是笑着摇了摇头,“飞船的性能很好,我也看到了。”
“不过那不是我的研究……”
其他就不用多说了。
很快到了八点半,学者们都聚集到了主会场。
会议开幕式先是进行了颁奖,有两个国内学者和一个国外学者获奖,他们都是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,为完善源点论基础力关系模型框架做出了贡献。
之后就是主办方发表讲话,说了一些会议流程之类的内容。
下一个发言的是科学院代表,说明了源点理论的重要性,说明其引导新物理科技革命之类。
下一个就是张硕了。
张硕是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,但实际上,他个人的影响力更大。
当张硕要发表讲话,所有人都认真起来。
他首先回顾了源点论的发展历程,还谈到了一些科技性的内容,随后就转到了源点论主体框架的完善上。
“源点论从出现到现在,发展时间并不长,但实际上,我个人感觉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,研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。”
“最近一年,甚至是两年,基础理论和科技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,究其原因,就是源点论乃至源点科技,进入到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阶段……”
“这是物理学以及科技发展的正常规律。”
“当一项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,自然就会出现瓶颈,但我希望能够打破瓶颈,才能够让理论和科技更快的发展,让人类能够站在新的视角,去解析更高一层的物理规律……”
张硕说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,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话题,甚至说,是站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进行发言。
理论和科技的瓶颈?
在会议开始之前,根本没有人会想什么瓶颈问题,因为源点物理出现以及发展到现在,都根本没有多长时间。
相对于全新的物理和科技,十年、二十年都是非常短暂的。
瓶颈?
怎么可能啊!
现在源点物理方向上,不管是理论还是科技,可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了,而且各个方向都很容易有突破,大部分人看来,新物理正处在‘高速发展’时期,根本没发现什么瓶颈问题。
但是,仔细想想也正常。
张硕的视角和他们不一样,他开创了源点论,构造了基础力关系模型,以此完善了主体理论并研究出一项项高端科技。
近两年时间,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突破,即便是理论上,也没有什么大的研究,说理论研究进入瓶颈也是有道理的。
国内学者对于张硕的言论还是能接受的。
尤其是混乱力场项目组,他们进行的是最前沿的实验,也希望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,发现一些新的东西。
到时候,也许就能突破所谓的‘瓶颈’,从而实现新一轮的理论和科技发展。
绝大部分国外学者则是另一种看法,他们感觉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,因为瓶颈什么的和他们根本没有关系。
在新物理科技研发上,他们只是刚刚开始而已。
各类新物理科技,他们的团队都没有能完全掌握,更不用谈什么瓶颈了。
这种感觉很不好。
国内都已经追逐更高的科技,而他们连已有的科技都没有掌握,差距已经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,甚至连追逐的希望都没有。
那些寄希望于通过会议了解更多的理论,再进行技术研发的学者,就更是感到绝望,“那些政-客还在谈什么技术赶超?”
“这根本不可能实现!”
“现在有这么大的差距,对方都开始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技术,差距只会越来越大……”
“赶上,都不可能,超越……做梦一样!”
“最少这一代,肯定没希望了。”
这就是令人绝望的现实。
(本章完)